
《瞭望》: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坚持“质量办学” 铸造“赣鄱工匠梦之队”
10月15日,《瞭望》周刊用一个版面刊发了学校办学40周年坚持质量办学,铸造“赣鄱工匠梦之队”的办学成果。全文如下:
伴随着改革开放浪潮成长起来的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,以培养一个学生,成就一个人;培养一个学生,致富一个家庭为追求,已成为在全国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一所万人职业学校。校长杨乐文说,面对社会和家长的新期待,学校将不忘“立德树人”初心,坚持质量办学、特色办学,开启新时代办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新征程。
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3个一等奖、7个二等奖、6个等奖,总成绩位列全国第五、江西第一;在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赛中有7名选手入选国家集训队……2018年,被誉为“赣鄱工匠梦之队”的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师生为学校办学40周年献上了一份大礼。
坚持“做人为本,技能立身”,培养十万多技术技能型人才
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.4万余人,教职工近600人。学校开设有电子与自动控制、数控技术、计算机应用、汽车维修、学前教育等五大类25个专业。作为经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,该校近年来先后被授予“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”“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”等称号,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,连续4次获“江西省文明单位”称号。校长杨乐文也获得“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”“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”等荣誉。
“我一直认为,中职学校应紧贴市场,服务需求,既传技又育人。”杨乐文表示,学校确定了“做人为本,技能立身”的育人理念,以及“培养能适应社会的、能适应现代企业一线生产技术岗位需要的会学习的劳动者”的育人目标,把全部精力放在教学生如何做人、做事上。办学40年来,学校先后培养了10万余名“能吃苦、守规矩、有耐心、不计较”的技术技能型人才。
坚持“质量办学”,不断创新优化教育教学模式
在40年的办学历程中,该校始终坚持“质量办学”。2003年搬入新校区后,学校每年投入千万元以上资金用于实训场地建设,已建成规范、实用、一流的电子综合实训、计算机图文信息处理中心、机械加工及汽车维修综合实训中心等7000多个标准工位实训场地。学校不断优化教学模式,建立了赖勋忠电气装置工作室、刘小荣汽车喷涂工作室、刘云波电子技术工作室等17个“带徒传技”,做中学、学中做的技能工作室,以及电子家电维修店、金工社、广告艺术创业中心等15个创业孵化基地。基于电子创业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、基于技能工作室的技能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分别获得2014年、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。
学校坚持立德树人,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和德育工作内容,每周二开设《人生课》,每周五开设《大讲堂》,依托学校贴近学生、贴近生活的校本德育教材《成长的歌声》、《故事与人生》、《守规矩》等,为学生讲人生、讲规矩、讲法制、讲道德。学校还成立德育工作室、美育工作室,开展“自清自洁”、“我能出彩”等贴近学生的活动,从点滴入手,引导学生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。
坚持“特色办学”,拓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
为满足学生高质量就业需求,学校始终坚持“学校围着市场转、专业围着产业转、课程围着岗位转、知识围着技能转”的办学思路,打透优质特色专业群,走出了一条校企深度合作、促进高端就业的路子,历年就业率在98%以上。
学校先后与江铁实业、江铃集团、江中药业、江西铜业集团、海尔集团、阿里巴巴、中国电信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,实施订单培养、定向培养、工学结合、顶岗实习、产教研结合等多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。学校成立了60多个企业冠名的定向班,实施订单式培养和现代学徒制试点。校企双方制定工作岗位、岗位标准、生产流程轮训内容,使学生未出校门就成了相应企业的准员工,拓宽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。
此外,学校还与江铁实业、江中药业、海尔集团等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践基地,使学校实训基地成为企业生产基地,学生成为公司员工,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,真正实现“既传技又育人”,为企业培养了大批适应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。